解讀蕭姓。蕭氏族譜,可追溯到遠古的殷商時期。蕭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,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名第99位,在2013年中國四百名義大姓排名第30位,人口約936萬,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.59%。
之蕭氏族譜
“蕭”是一個古老的姓氏,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殷商時期;據《元和姓纂》、《古今姓氏書辨證》等有關資料所載,為周代宋國微子啟的后裔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:“蕭氏,古之蕭國也,其地即徐州蕭縣,后為宋所并,微子之孫大心平南宮長萬有功,封于蕭,以為附庸,宣十二年楚滅之,子孫因以為氏。”
說明
1、很多人認為“肖”是“蕭”的簡寫或俗寫,其實不然。“蕭”是一個古老的姓氏,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殷商時期;而“肖”根本就不是一個姓(歷史上出現過幾次“扁姓”事件,某些蕭氏族人被貶姓“肖”,此情況另當別論,但這些所謂的“肖氏”族人,其后代大都改回了蕭姓,因此,“肖”作為姓氏只是個例中的個例)。二字的混淆,造成了蕭氏族群姓氏分化。特別是《新華字典》、《現代漢語辭典》錯誤引導,以“‘蕭’(姓)俗作‘肖’”的解釋泛濫成災,此后,造成了各級行政主管部門盲目加以應用的后果。上一世紀八十年代國家實行公民身份證制度,在制作身份證時,大量身份證把“蕭”改為“肖”,使蕭氏族群莫衷一是。
2、因蕭氏支系十分復雜,現今各個支系很不統一,若有宗親修改此詞條,請務必保存前版的原型,加上自己所掌握的資料即可。否則越改越亂。
蕭氏起源
據本氏族譜(此為今湖北省監利縣等地支系所存族譜)記載:
蕭氏得姓始祖名叔字太心,為微子十三世孫。
微子,帝乙長子,紂王之兄,名啟。周成王時,微子代續殷,受封于河南商邱,國號宋,即清之河南歸德府商邱縣。因其傳至十余世,先后產生了孔、戴、皇甫、華、蕭等姓氏,故為河南宗派之祖,我族尊之為發姓祖。
自微子下傳,至太心公以前,蕭氏祖先皆有名無姓。太心公為“微子十三世孫,光公之子,生周平王時。莊王三十五年,宋大夫南宮萬弒君閔公而立公子游。公仗義率宋室載武宣穆莊五公之子孫,以師伐之,殺其黨南宮牛及子游等,而立公子御說是為桓公。又將猛獲南宮萬等醢之,以平亂有功,遂封食采蕭邑,今徐州蕭縣是也,為宋附庸。惠王七年,公朝于周,加封蕭邑為蕭國,因封賜姓,是為蕭姓得姓始祖,地屬古之沛郡,故為沛郡宗派。”
派行引 :始祖仗大義 率師平亂臣
賢君賴翼佐 宋室藉安寧太心公為二子取名為祖殷、祖宋,正顯蕭氏出處。而二孫名史、傳,則示開創家乘。始祖妣燕氏,為燕桓侯之女,封一品夫人。
第二世祖殷公妣為秦德公之女,自此與秦氏世代交好。第三世史公妣為秦穆公之女,第四世簡公妣為秦穆公孫女康公之女,第五世尚義妣為秦共公之女,第六世馥公妣為秦桓公之女。
尚義公,“字善長,生周襄王時,立為世子,父薨嗣位,食采蕭國。好客,禮賢下士,愛民。周定王十年甲子冬十二月,楚子惡其強盛,舉兵侵蕭,宋華椒以蔡人救之。公囚熊相宜寮及公子丙,楚子曰‘勿殺,吾即退’,公殺之,楚子怒,遂圍蕭,蕭潰,勢漸衰弱。”
至二十世,譜中所載惟有三人:旃、旌、顯。
引申:
曾在一本記敘百家姓氏起源的書中看到,蕭氏起源于梁武帝蕭衍,而后來又知有文記載衍公乃蕭何二十五世孫。其實,關于姓氏起源的資料,最真實最全面莫過于各家家譜。據譜推本溯源,衍公確是何公二十五世孫。可能是現存的蕭氏本家幾乎全為衍公之后吧!因為古代除了皇帝,人類繁衍并不昌盛,始祖創蕭氏,傳至十世也只有四人。從何公到衍公世系分支也并不浩繁,且何公之后蕭氏逐步衰退,直至其二十四世孫道成公成為皇帝,道成公一族才顯赫起來。后來道成公侄子嗣位后,又對道成公子孫及旁系血親大肆屠戮,直至衍公之兄。
其它說法:
1、出自大禹賢士伯益后裔。據有關資料所載,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領伯益之后作士于蕭,便以蕭為姓,其后代延襲姓蕭。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。據史籍記載,伯益是個很能干的人,舜時曾負責掌火,“烈山澤而焚之”,使禽獸逃匿,開辟了許多農田;又跟隨禹跋山涉水疏通河道,救萬民于水火。伯益的巨功績使他的子孫得到封賞,其中一個叫孟虧的,被分封至蕭地(今安徽省蕭縣西北),建立了蕭國,并以國為氏。蕭孟虧是蕭姓第一人
2、出自子姓,以國為氏。據《元和姓纂》、《古今姓氏書辨證》等有關資料所載,為周代宋國微子啟的后裔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:“蕭氏,古之蕭國也,其地即徐州蕭縣,后為宋所并,微子之孫大心平南宮長萬有功,封于蕭,以為附庸,宣十二年楚滅之,子孫因以為氏。”《元和姓綦》也持此說。由于宋微子是殷商后裔,而蕭國是由微子之孫大心所建,故蕭姓源流可追溯到上古圣君商湯。后世蕭姓大多認可此一說法。
3、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或被賜姓,得姓蕭。據《續通志·氏族略》、《姓氏詞典》、《古今姓氏書辨證》等有關資料所載,漢朝時巴哩、伊蘇濟勒、舒嚕三族被賜姓蕭,兩晉南北朝時契丹巴哩、伊蘇濟勒、部嚕三氏改姓蕭。據《遼史·列傳·后妃》記載:“太祖慕漢高皇帝,故耶律兼稱劉氏,以乙室、拔里比蕭相國,遂為蕭氏。”遼后族以蘭陵為郡望,并自稱其先祖是蘭陵人,把自己附會為西漢宰相蕭何的后裔。據《續資治通鑒》記載,有遼一朝“姓氏止分為二,耶律與蕭而已。”可見契丹各族中蕭姓群體的規模是相當可觀的。
4、外姓改入。據臺北蕭氏宗親會印行的《蘭陵世家·蕭、鐘、葉三姓本是一家》記載,宋朝有一將軍名鐘達,為奸臣所害,抄斬九族,他有七個兒子,其中三個死里逃生,為避害而分別改姓蕭、葉。但此說多有破綻,存疑。此外,金、元時期,在我國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,因創教人姓蕭,一些非蕭姓嗣教者被改為蕭姓。
本文來自網絡或者會員投稿,只為了傳播更多內容,不對真實性承擔任何責任,如內容有侵權,請聯系本站。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yindoo.com.cn/2238.html